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实习生 卢柏州 策划整理
编者按: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携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面向山东省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起 “照亮我的那本书”主题征集活动,旨在通过真实动人的阅读故事,展现书籍在教育中的深远力量,传递阅读带来的成长与蜕变。(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qlwbyddx@126.com。)
文|山东省菏泽市曹县磐石街道办事处回民中学教师 朱素霞
初次翻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教育本质的窗户。这位扎根乡村学校三十年的教育家,以100条建议编织成一张细密的网,网罗的不仅是教学方法,更是教育者守护思维、唤醒智慧的哲学。
通读全书,那些浸润着田野气息的文字,时常让我停笔沉思:当我们谈论教育时,究竟在追求什么?或许答案就藏在苏霍姆林斯基那句“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里——只不过在数学课堂上,这颗“露珠”更似学生破土而出的思维萌芽,需以恰当方式浇灌,方能长成逻辑的大树。
以“探究”为桨,渡向思维的深海
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思维能力。”
展开剩余78%这让我想起班里总爱“跑神”的小宇。在学习“勾股定理”时,他虽能背诵公式,却在运用其解决“已知直角三角形两边长求第三边”的问题时频繁出错,未能真正理解定理内涵。书中“探究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让我顿悟:每个孩子的思维切入点不同,与其强求统一解题步骤,不如搭建“个性化探究场景”。
于是,我开展“主题探究周”:将勾股定理的应用设计为“故宫寻宝记”项目,让喜欢地理的学生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完成北京故宫内各个建筑的地理位置坐标表示,并设计寻宝路线,用坐标表示点的平移来规划路径。当小宇举着自己绘制的故宫寻宝路线图,讲解如何根据勾股定理计算路线长度时,我深刻理解:数学不是公式堆砌,而是点燃思维的火种。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生活在思维的世界里”,真谛在于让他们在探究中找到与逻辑对话的方式——如他在帕夫雷什中学建立的“数学角”,让学生在生活场景与数理规律交融中,学会用符号承载思维重量。在“直角三角形性质”教学中,我按课本讲解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的性质后,小宇提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与斜边有什么关系呢?”我想:这正是让思维在实践中生长的机会。
我让学生拿出直角三角形纸片,将直角三角形沿斜边的中线对折,观察发现斜边上的中线把直角三角形分成了两个等腰三角形,再通过几何画板验证,进而引导学生证明“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这一性质。这般探究,不仅让知识生根,更让智慧的枝叶在自主求索中自然舒展。
用“留白”作笔,勾勒思维的可能
书中第31条建议“教师要善于确定:学生什么时候需要沉默,什么时候需要发表意见”,让我反思自己在讲授“一次函数”时的误区。
我曾精心设计多个提问,试图将一次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等知识一股脑儿灌输给学生,却只见学生麻木举手。后来我尝试课堂留白:教“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时,让学生用10分钟自主绘制不同参数下的反比例函数图像,再讨论“函数图像的变化规律与参数有何关系”;讲“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故意在解题过程中出现计算错误,让学生当“小侦探”找出错误。上周数学课,平时沉默的小雅指出:“老师,您在代入消元时,系数计算有误。”全班自发鼓掌,这让我明白“留白是给思维呼吸的空间”。
在“数据的波动程度”教学中,我预留20分钟让学生调查班级同学的身高数据,计算方差并分析数据的离散程度。小宇用Excel制作了方差计算过程的表格,小雅则绘制了不同小组身高数据的折线图并标注出波动较大的点。这些作品让我感动:留白的意义,是让数学思维与生活握手。
以“心灵”为田,耕种思考的沃土
“请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书中这句话让我想起毕业班的小林。父母离异让他变得孤僻,他曾在数学周记中写道:“解一元二次方程像在黑暗中摸索,找不到出路。”我当时只会“多练习”,却未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每天15分钟单独谈心”。于是,我开始进行“思维日记”活动:课间在“秘密花园”用“你画的函数图像藏着什么心情”代替“题为何错”;在小林周记本中画解开的锁,写“解方程的过程就像解锁,每一步都离答案更近一些”。三个月后他在毕业信中说:“您耐心听我讲‘不等式解集’的样子,让我觉得很温暖。”这让我明白:教育是用心灵温暖心灵的旅程。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苏霍姆林斯基坚持三十年的“教育日记”。这让我羞愧于自己的反思仅停留在“进度慢”“练习分层不足”,却未像他把教育看作“发现新大陆的过程”。于是我建立“思维成长档案”:用表格记录学生提问角度,用录音留存解题思路变化,拍下小宇从“对几何证明无从下手”到“熟练书写全等三角形证明过程”的笔记演变。整理时发现内向的小宇三个月内主动提出“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思路”“二次函数最值与对称轴的关系”等10余个问题。
合上书本,窗外梧桐树叶正悄悄落下,我忽然想起苏霍姆林斯基的“思考之林”。
数学教育本该如种树:给根系深扎逻辑土壤的空间,给枝叶拥抱思维天空的阳光。作为教师,我们不必做“解题专家”,而应像他那样,带着对思维的敬畏耕种心灵土壤。
苏霍姆林斯基曾言:“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灵魂的活力,而非填满心灵的容器。”我们将致力于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数学的海洋中翱翔,探索未知,生长出属于自己的逻辑森林。
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指出:“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从帕夫雷什中学的“思考之角”到中国校园的“思维花园”,我们始终坚守着教育的本质:不是灌输知识的容器,而是点燃思维的火炬。在这条探索的道路上,我们领悟到“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让我们携手前行,在新时代的教育征程上,共同书写教育的辉煌篇章,让每一颗心灵都在教育的原野上,以思维的火花点燃生命的辉煌,绽放出最璀璨的光芒。
发布于:山东省申宝配资-股票配资10倍-线上股票配资代理-配资平台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