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蓝猫
编辑 | G3007
编者按:
自由反叛、拒绝焦虑、拒绝羞耻、长期主义、配得感等一系列精美的标签,在资本精心设计的营销网络中,正中眉心,最终的动作都一样:消费。哪儿有特立独行的旷野,全是消费的轨道。
今年夏天,比气温更热烈的是社交媒体上的“无袖风”,以及穿无袖是“拒绝身体羞耻”的论调。时尚是个轮回,无袖本不是新鲜玩意儿,但是,当一件寻常的无袖上衣被赋予“反叛”、“自由”的符号,穿与不穿,背后的象征都变得意味深长起来。这场流行风尚中的消费者,以为是在自由选择,实际上更像是被一张精心编制的营销网络精准捕捞。
01虚假繁荣:被夸大的“无袖浪潮”与沉默的大多数展开剩余87%今年夏天以来,社交媒体上刮起了“无袖风”,不少网友发帖表示,今年商场上新的女装款式大多为无袖,网友对此的评价褒贬不一。
不少时尚博主晒出了精彩纷呈的无袖穿搭,认为无袖清凉无束缚,更轻盈更时髦;有网友认为无袖装不适合上班通勤等正式场合,吐槽女装设计师是不是不用上班;也有网友因为胳膊粗、腋毛长等原因拒绝穿着无袖服饰。
无袖服饰并非新鲜玩意儿,只是在这个夏天又集中流行起来。时尚潮流瞬息万变,几乎所有风尚都来去匆匆,并不稀罕。值得玩味的是,在当下关于“无袖穿搭”的热烈讨论中,“无袖”已经不仅是一种服装样式,而是被一些人认为是一种“拒绝身体羞耻”的象征。究其原因,大概在于长久以来,“女性露出腋毛”被认为是一种不雅的行为,而身着无袖衣服大胆露出腋毛,被视为对这种“传统”规训的反抗。
这种将服饰穿搭上升为某种社会态度的叙事在近年来并不少见。类似的还有“多巴胺”穿搭被解读为一种积极的情绪疗愈方式,“BM风”被认为是Z世代对自我身体大胆而自信的展现,“户外风”的盛行含义则更为复杂多元,既是都市人对“人生是旷野”的向往,在某些语境下又成为一种圈层归属的身份符号。当服饰的功能从“蔽体”、“保暖”延伸至审美、个性和展示阶层属性,“穿什么”就被赋予了更多的属性。从一定程度上来讲:You are what you wear。
不可否认,“身体羞耻”在当今社会中显著存在,但回到现实生活中,对“身体羞耻”的纯粹顺应和纯粹反抗都只是正态分布图里低势的两端,处在中间高峰的大多数人则处于顺应和反抗的拉扯中,剪不断理还乱。一件无袖,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可穿可不穿,但“穿无袖”这个行为与“拒绝身体羞耻”绑定在一起之后,选择不穿的人就很容易被贴上“存在身体羞耻”的标签。即使是人人皆可发声的自媒体时代,每个个体的声量之间仍存在巨大的差异,少部分言论常常会获得更多的关注,沉默的大多数更容易“被代表”。
或者,你会以为只要你不追逐潮流,就不会被潮流所裹挟,但事实未必如此。
在电影《穿PRADA的女王》中,米兰达(Miranda Priestley)针对新助理安迪(Andy Sachs)身穿的蓝色毛衣发表了一段经典台词:“你以为这和你毫无关系。你走进你的衣橱,你选了那件粗笨的蓝毛衣,因为你试图告诉世界:你对自己很负责,才不在乎自己穿的是什么。但你所不知道的是,那件毛衣并不仅仅是蓝色。它既不是松石绿,也不是靛蓝,它实际上是天蓝色(Cerulean)。而实际上你也不知道,2002年奥斯卡·德拉伦塔(Oscar de la Renta)发布了一系列天蓝色的礼服,然后我记得,伊夫·圣罗兰(Yves Saint Laurent)展示了天蓝色的军服系列,随后天蓝色出现在了8位不同设计师的发布会里,接着它风行于全世界各大高级卖场,最后大面积流行到街头连锁店。而你,毫无疑问,在某个廉价卖场的打折堆里把它淘了出来。事实上,这种天蓝色产生了数百万美元的利润和数不尽的工作机会。滑稽的是,你以为是你选择了这个颜色让自己远离时尚界,但事实却是——这间屋子里的人(时尚从业者)帮你从一堆衣服里选了这件毛衣。”
这段台词之所以被反复引用,不仅因其犀利的批判性,更因为它撕开了现代消费主义的表象:个体的“自由选择”常被隐性系统所操控。正如米兰达所言:“你以为是你在做选择?其实是别人替你选好了。”当你以为你的穿衣风格代表了你的独特,实际上你正在被裹挟而不自知。
今年以来,“经济上行的美”不断在社交平台上流传,人们反复回味起千禧年间城市街头莺莺燕燕百花齐放的美,那时候的服饰大多鲜艳大胆、张扬外放,充满蓬勃的生命力。然而,与其说是怀念彼时的审美,不如说是怀念那时“未来触手可及”的希望与信念感。千禧年前后,我国GDP增速长期超10%,互联网、房地产、消费行业爆发增长,经济上行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财富窗口”,对于当年的年轻人而言,机会遍地,容错率高。
经济下行期,女装会变得更加简约、素雅、实用,显得稳定、保守和安全。服装界对于女装的流行风格早有研究和统计,经济不景气时会流行无袖、无领的长裙,彰显成熟女性化的形象。换句话说,确实有人选择穿无袖来“拒绝身体羞耻”,但这样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并非个体的自由选择,而是被隐形系统和社会所操控下的裹挟而不自知。
02消费炼金术:社会议题如何被熔铸为“立即购买”如果穿无袖代表“拒绝身体羞耻”,那么卖无袖的商家,是为了让消费者“拒绝身体羞耻”而生产的这件商品吗?并不,大多数商家只知道今年夏天无袖好卖,抓紧时间赶上风潮赚一笔钱。从商家的角度来说,消费者出于何种理由选择无袖,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卖无袖更赚钱。
直观上来讲,无袖节约布料,并且少了一道制造袖子的工序,生产周期更短,既降低成本又提高效率。其次,消费者在购买无袖衣物的同时,可能还会同时选购防晒袖、防晒衣、防晒霜等产品,无形中带动了其他产品的销量。再有,不少想要穿无袖的消费者无法做到纯粹的“拒绝身体羞耻”,还是在意自己的腋毛、鸡皮肤等状况,可能会寻求医美等方式来解决,又带来了其他领域的消费。
你以为的自我表达和自我选择,其实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自我,幕后是精准的符号消费策略——想想Andy身上的蓝色毛衣吧。敏锐的时尚资本早已深谙此道:将社会情绪与身份焦虑包装为商品符号,是刺激消费的最短路径。一件简单的无袖单品被精心编织进“反叛”“自我接纳”的叙事之网,其物质属性被悄然遮蔽,符号价值却无限放大。“拒绝身体羞耻”的宣言最终导向的是“立即购买”,个体的身体表达权,被悄然让渡为资本增值链上的一环。
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
当越来越多的人提出“拒绝容貌焦虑”时,资本一边告诉你“素颜很美”,一边告诉你可以使用某种方式变得“素颜更美”,比如医美。
当“气血充足”的健康美学成为中产女性“过得好”的标志时,各种可以让你显得气血充足的产品应运而生,从化妆品、保健品、家居用品等物质消费到禅修、旅行等情绪消费,让你全方位武装起来,丝毫不顾“气血不足”的真相可能正是大环境内卷所带来的压力。
在社交媒体讨论卫生巾的帖子下面,必然有人推荐使用卫生棉条替代,在一些言论中,使用卫生棉条象征着现代和解放,却忽略了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和个体的体质差异,更掩盖了女性卫生用品市场中可能存在的种种乱象。
在过去两年户外风的流行中,高价的冲锋衣、精致的露营摆拍被社交媒体塑造成“中产”的标志,从而带动了大量中高端户外品牌的销量暴涨。户外风头过去之后,“中产们”逐渐发现贵价冲锋衣不仅不实用还容易撞衫,但没关系,还会有下一个“中产标签”出现。
近年来社交媒体上关于“长期主义”的叙事,则成为了一种溢价合理化的新话术。那些长期主义博主晒出自己的“长期持有好物”,告诉你一个奢侈品包、一件羊绒大衣、一个名牌马克杯可以用到传家,用“贵即是好”的表象代替“少而精”的极简主义内核,信以为真的消费者不知不觉又跨入下一个消费主义的深坑。
自由反叛、拒绝焦虑、拒绝羞耻、长期主义、配得感等一系列精美的标签,在资本精心设计的营销网络中,正中眉心,最终的动作都一样:消费。哪儿有特立独行的旷野,全是消费的轨道。正如前文提到的正态分布图一样,在消费的大网中,纯粹的顺应和纯粹的反抗都只是极少部分,大多数人不过是在顺应和反抗中接受拉扯罢了。
结 语是否穿无袖,本应是基于个人舒适与穿着场景的考虑。然而,当资本将“身体自由”包装成诱人的商品神话,并以此驱动消费甚至道德绑架消费者时,我们便需要尽量保持清醒。真正的身体自由,不应被绑定于特定服饰符号,更不应成为资本的燃料。它应源于个体对自我的坦然接纳与自主支配,而非外部叙事强加的标签与压力。在物质丰裕的时代,识破符号操控、警惕被制造的“需求”,或许是我们在消费洪流中保持自洽、坚守自我、寻回身体话语权的关键一步。毕竟,身体的解放,终究在于心灵的无枷锁,而非一件无袖衫被赋予的象征意味。
发布于:重庆市申宝配资-股票配资10倍-线上股票配资代理-配资平台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